嘿!別轉台。您沒搞錯,這的確是討論桌球的文章。只是本文的題目不但唸起來有點詰屈聱牙,讀起來更有種腦筋快要給它打結的感覺,甚至想題目的時間都長過於構思內容。

中國文字,實在是既博大又精深,微妙細膩又兼容並蓄。說事講理的同時還可以兼罵罵人、數落數落。沒錯,就是『不識抬舉』的抬和舉這兩個字,讓人因不識抬舉,搞到不知該抬?還是該舉?最後落得該舉時不抬、該抬時卻又不舉。所以才會把藍色小藥丸和印度神油等這些老難男的消極頹廢,給轉化到球具的發展方向上。當藍色海綿、藍色纖維稱王稱霸、金牌加身的同時,霸王別姬後,午夜夢迴時內心深處的寂寞、空虛、冷、、、胡啊!胡不歸,啊、、、罷了凹嗚、、、本來無貽誤,何處惹罵挨,善哉、善哉。

抬、舉二字,真是造字藝術中的一對寶。抬字左半邊有個提手旁,古字的舉的下半部則寫成手字『擧』,但現在通用的這個舉字的下半部,則更是傳神的改成了像是收手舉起的樣子,反倒讓古字的擧變成單手舉起的形象。同樣是形容用手發力的動詞,單是長膠就有十四個動詞,而外文的遣詞用字是如何淺薄短缺,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就不提了。相較於抬舉,一般常用來說明打球的動詞是:提拉。這些都是向上發力的動詞,但是提拉這兩個字用得好!抬字有斜向向上發力的意涵,舉字則是垂直向上發力的意思。而提拉則是:垂直提到一定高度之後,水平的拉到想定距離。但抬舉專指發力讓物體發生位移的短暫時間,在垂直位移停止後的一切耗力都是不作『功』的。大部分初學者甚至小部分的前輩高人,在打球發力概念上都很是抬舉,拉前衝弧圈時就狠狠地抬,拉高吊弧圈時則拼命地舉,打顆粒膠皮的球友則是什麼球都連抬帶舉。而這些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貽誤,就是用了最高速的膠皮+彈性最大的球拍,也還是一樣永垂青屎。

不愛聽吧!我也是!創造苦口婆心這個詞的高人,其文字功力也是高到不可思議。小孩不聽父母絮叨、年輕人不聽長輩囉唆、、、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成了父母長輩,也開始絮叨囉唆了起來。最近在教女兒打球,那個自作孽不可活無可奈何,真比教一些小球友還要力不從心千百倍,這才知道更長一輩的阿公阿嬤為何總是微笑不語。畢竟走過的橋、吃過的鹽都已見怪不怪的心如止水,有興致時說說,愛聽不聽隨便,只要願意買單、無視傷病、不悔付出多少青春的虛擲歲月,嘗試錯誤也不遑是一種學習的方式。所以家學要有淵源,尋常百姓非得等到王謝門前車馬稀,哪能得窺昔日深宮堂前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azy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