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inity-small

我討厭樊振東,因為他害我多敗了一把拍子,203把了,罪過、罪過。(Ps.最新消息:這把打顆粒,不論長短都超、超、超好打),借給球館教練試打後,他還一口氣買了兩把,罪過、罪過。

(抱怨一下之:只是個預告就已經超過120人瀏覽,非得逼我趕緊寫評測不可,但我最近很很很很很忙,要到十二月初才有空,僅能先PO配平面膠皮的測試結果,至於短顆和長顆的測試因為沒空去球館,無法測試,只能延後再補發,敬請各位球友原諒。)

這是預告,因為還沒測試完成,但會買Stiga Infinity VPS V (Legend柄)真的是整合了我所有的球拍知識。在此特先聲明:敝人並非什麼桌球高手,對深不可測的桌球世界理解有限,『信我胡掰者,不見得能得永勝』。本文僅忠實呈現自己的試拍感受,文中若有任何文字對任何人造成擬似批評或心理障礙,絕無心存惡意,敬請見諒。

其實球友們大家都心照不宣:球拍或膠皮好不好打,絕對不是在網路上爬文就能蓋棺論定的。某甲棄之如敝屣的球拍有可能是某乙的絕世好劍,好賤。個人先天體質、身高、體重、個性、、、都會影響對球拍的評價。

在2013年版的桌球王國5月號別冊球具特輯中,第86、87頁有一個不太起眼的專題:並進運動及回轉運動。其實這也沒什麼,並進運動就是拍面直線前進擊球,回轉運動就是拍面旋轉前進擊球。真實的拍面擊打球的路徑則混合這兩種運動。小球時代由於空氣阻力小、重量輕和球體密度較大等條件,球拍設計多著重在製造旋轉能力上,全能型球拍的普及程度遠大於攻擊型球拍。事實上連攻擊拍都保留了相當程度地旋轉製造能力。而到了大球時代,由於條件逆轉,空氣阻力大、球變重和球體密度降低,球拍設計重點也轉為著重在力量傳遞上。

且不討論小球的動作原理,大球時代球速越高,與空氣阻力摩擦越大而使旋轉變強。球體重量變大,要求球拍彈性愈高,而球體密度降低,則須降低球拍整體密度,不讓球體變形過大才能提高球速。這就是BTY為什麼出了一堆舊型號球拍的light版,Stiga則生產了一系列舊產品OVERSIZE版球拍,另外一些小球時代的全能型球拍,幾乎沒有原汁原味存留下來的,不是加大就是變厚。而一些小球時代的超高速攻擊拍卻僅能中規中矩地淪為全能拍。連檜單這種以既暴力又咬球著名的球拍,如經典的BTY Cypress、Nittaku 超特選、Darker Speed15,幾乎都變成軟弱無力的防守拍。而當年因硬彈不咬球被我嫌棄的紅標老金如今卻『爆紫』(比爆紅還要更火爆),當年三千台幣都不到,現在出三萬也買不到。

Infinity VPS V的外觀設計很有老Stiga的特殊美感,一整個質樸而高貴的質感,煞是好看。會關注這把Infinity VPS V只有一點點跟樊振東有關,但卻不是被吸引,而是嫌惡。原因是剛好看到他2013亞錦賽跟岸川勝也激鬥的那場比賽,原本一面倒的認為他會直落三,沒想到卻是失誤連連、球質還有點軟,不若他之前用波精的凌厲。所以第一次想買Infinity VPS V的念頭就轉為買進BTY Rununculus。同為五夾,Rununculus 比 Infinity VPS V價位稍高,設計理念異曲同工,都是加強第二、四層加力層的力量。Rununculus採用的方式是加厚第二、四層,Infinity VPS V卻採取用真空碳化增加木材硬度的方式,也就是將原來第二、四層加力層的雲杉材質燒焦了。而大蕊的差異不大,都是阿由斯,Infinity VPS V大蕊稍厚(因加力層薄許多)、較硬、較空(氣孔較多)。手感上:Rununculus較硬彈,已接近軟七夾的手感。Infinity VPS V則像老OC,又咬又軟彈,空而不需、綿而不軟,發大力沒有觸底的感覺,且似有無窮的彈性空間,就看選手的發力有多大。

Infinity VPS V的設計概念相當先進且清楚,不發力時的點、撥、擺、縮,回彈力量極小、手感清楚,控球精準。中、小發力時,力道上來的快而澎湃,上台率極高,落點多在中遠台桌邊、但不容易出台。發大力時球速極高,Stiga官方數據中CL速度:101,而Infinity VPS V速度:100,這話不假。整體來說是動如脫兔、靜如處子的一把『非常清楚』的拍子。優點如上,但沒缺點嗎?一拖拉酷啦!

Infinity VPS V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打透板的。球齡稍長的球友應該能讀出上文的弔詭處:依材料結構、厚度配比來看Infinity VPS V應該是OC衍生的姐妹作,怎麼會是AC的手感呢?

先來談談AC的手感吧!前面寫了一大堆,相信大家都看得一頭霧水,不是該說說主角Infinity VPS V,怎麼一直在說一些桌球的運動生理學或球體運動力學等等,還要再說古董球拍AC?這真的是Infinity VPS V的專文嗎?Stiga作為歐系桌球用品超級大廠,世界頂尖選手一半以上都是用他家的產品,這可不是給代言費就可以的。在電視都還是黑白的年代,Stiga的研發部門就已經以科學研究的精神,將桌球這種變化性最高的球類運動,予以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瑞典國家代表隊五虎將之所以能橫掃世界桌壇,當年奪冠之前完全不對外販售的秘密武器就是Stiga AC+Yasaka Mark V。這是一個機關算盡的搭配,從球拍重量、球台大小、擊球力道、揮拍擺速、技戰術安排、、、都已考慮完整而設計出來的拍子,幾乎就是要讓不會打球的人拿到就變成高手的拍子。隨手亂打都是好球,上台率極高、回球質量極大,但選手卻能很輕鬆贏球,這點是其他球拍難以達到的境界。

BTY、DARKER和紅雙喜這三個牌子卻是完全相反,打起來像做苦工,非得累得喘噓噓,稍微放鬆就會輸球。請您閉著眼睛想想看,歐洲球員打球樣子最辛苦的是哪幾位?我的答案是波爾和格林加,這兩位用的球拍可都是BTY數一數二的快速加料拍。最輕鬆的是哪幾位?公推老瓦和薩姆索諾夫,這兩位用的球拍都只是全能型ALL+的純木拍子。拍子玩多了,您會發現日系廠家,其實也只有BTY一直在推加料拍,但歐系大廠始終堅持純木,感覺起來就是少林足球隊碰到魔鬼隊:肯定是打了針或吃了藥。我相信BTY也是一直處心積慮地研究球拍科技,但是研究方向就已決定勝敗。五洲製藥很良心告訴我們:第一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藥效。AC所體現的精神,是一種讓運動員能藉由肢體自然舒展便完成動作,不需過度發力,(ps.這會造成手臂大小不一的畸形發展,波爾就滿嚴重的,歷來的歐洲冠軍就他的左右肩膀變形差異最大,他的肱二頭肌已數度受傷退出比賽,這個痛我清楚,我了解他的明白。)加料拍大陸仿製的惟妙惟肖,性能上幾乎沒什麼差異,但純木就都仿得牛頭不對馬嘴,打起來完全就是兩回事,原因就在於對球拍設計的原始想法不對,對木頭材料特性的不清楚,這也是逆向工程所做不到的。2013波蘭公開賽樊振東4:0完爆松平健太的影片在在Youtube找不到,被網友形容成大人打小孩。你只能看到松平健太打贏馬琳那一戰,我相信這是行銷造神的手法,松平健太的勝敗關鍵絕對不是拍子,但市場行銷問題,怎麼也得說成ALC有多神勇,全能型拍子最高價頂天就Infinity VPS V了,還不到ALC一半價錢。更不用說膠皮了,國狂、省狂都不到添能雞一半的價錢,(ps.雖然我曾花一千五買一張據說是王皓親手流出的天極三),總之一般來說相信代言的都是白癡,買了一堆昂貴加料拍,我都轉手送人,唯獨Infinity VPS V沒讓我失望。

 不管是大球或是小球,說來說去評斷球拍好壞的因素,不在於速度快慢而在於『透板』和『觸底』。理想的拍子是透版容易而不觸底,這樣的拍子球感好而極速無窮無盡。最糟的拍子則是打不透板又一碰就觸底,這種拍子完全無法控球又怎麼用力都打不出去。一些世界名拍Avalox P500(孔令輝、王楠)、Tibhar Samsonov Alpha 95(薩姆索諾夫)、Joola Rossi Viva(羅斯科夫)、BTY Adolscen(李菊、福原愛)、YASAKA YE(蓋亭、馬琳、王皓)、、、、、其實都是在追求這種球感,但是只有老AC真正體現了這種價值,而這種透版容易又不觸底,球能咬得進來又出得去、宜動宜靜的特性,也造就了它全能的球路。所以各廠牌都得有一把全能拍,每個選手也都必須經過全能拍的訓練,再依個人特質轉進專精的領域。要檢驗這種拍子也很簡單,試用各種性質的膠皮和各種不同的球路都要很好打,那這球拍就過關了。從蛋糕海綿膠皮、內能灌膠、粘性膠皮、削球膠皮、短、中、長顆,Infinity VPS V全都過關了。而且在我最拿手的、也是一般球友最不能相信得顆粒領域,Infinity VPS V的性能更是讓原來跟我用刀板伯仲之間的對手吱吱叫,4:0完敗。另一把能讓同一對手這麼頭疼的是BANDA ALLSAVE,但ALLSAVE易透板也易觸底,沒辦法用顆粒打攻擊球。

 天生就註定是神拍等級的球拍,在空拍不貼膠皮的情況下擊球,球就是微微向上飛的,貼皮後推擋時要壓拍,否則球就會出台,江嘉良跟陳龍燦爭金牌那場球,拿順風50的江嘉良的失誤是推擋出界,但使紅雙喜08的陳龍燦卻都是掛網。手上那把順風606也繼承了順風牌一貫家風,推擋會向上飛,打短顆進台率極高,打平面就老出台。這種性質的球拍我過去擁有過四把:順風606\Stiga 老AC\Nittaku Slam Dunk\Nittaku超特選檜單,若加上新進的Infinity VPS V、TSP Drive F6和紅雙喜032則共計七把。為何每個型號的拍子都有人力挺?其實每個型號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拍子,但是木材的天然不確定性就是主要因素。我之所以不喜歡Viscaria就是因為曾擁有的那一把老是掛網,但您看張繼科練球時推擋的姿勢拍面壓得那麼低,球技好固然是肯定的,拍子多少也是個關鍵。

然而Infinity VPS V因有著老AC的基因,同時也繼承了它的缺失,這也就是為什麼它的拍面要縮小,請待下回分解。

拍面縮小??????????

拍面縮小對大球時代的球拍基本設計概念是完全背道而馳的。Stiga最早的設計調整是加大拍面(Oversize系列),但隨著拍面加大,膠皮也就跟著變大,重量倍增,不利於擺速,台面小球也不好處理。所以後來都採用原來的拍面大小,轉而在調整球拍材質上發展。而最近火紅的紅雙喜馬龍506和狂飆龍三代,則又倒行逆施的採取加大拍面,其負評不斷,原因如上。全運會馬龍對樊振東一役,,可以清楚地看出兩者的優勝劣敗,速度上馬龍稍快,但小球靈活度則大不如小將樊震東。

拍面縮小的副作用是力臂變短,球速變慢、重量變輕,球拍容易震手、、、但有利於擺速和台面操作。然而看樊震東打出來的球速以及官方數據,Infinity VPS V2都像是超級攻擊拍?為何要縮小拍面呢?首先Infinity VPS V的咬球感相當好,其大蕊相當軟彈,像極了老AC。然而在小球時代,老AC常常會有咬過頭球出界的狀況,Infinity VPS V有同樣的遺傳,雖已縮小拍面,但擊球點稍靠近拍尾便有容易撈出界的狀況。最近幸運的獲得一把很舊的TSP Drive F6,仿AC的全能型球拍,這拍雖然老舊,拍身厚度不到6mm,但十足的彈性,並不比VPS遜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azytal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6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