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Y Peregrine II
因為看了河野滿對班格森的比賽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v=56zI05ve-yc&feature=PlayList&p=E63FC237D031866D&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8
因而重拾對短顆粒打法的熱情。十幾年前剛開始接觸短顆粒打法時,曾蒙數位前輩指點與誤導,加上資訊不足,一直以為短顆粒要以中國式直拍的拍型才能打出最佳效果。對日式直拍及刀版則不適用,所以在盲目亂入的狀況下,一直打的亂七八糟,充其量只有一門泰山壓頂式的扣殺,即是前三板即亮板扣殺。這種打法相當霸道,但進球率不高,運氣好時連下三城,打得球友們望球興嘆;運氣不好時則自己將球打出界的多。承蒙某一前輩的亂講及我自己的誤解,說是扣殺時要手肘上翻,以致於後來導致運動傷害,整支右手報廢,復建了好久,後來還改練左手打球。另一位前輩則說是中國是直拍的拍面較大且圓,不受限於日式直拍的長軸軸向,較容易亮版扣殺。有道理吧?瞎掰。前幾年桌球王國的器材特集有河野滿的專文,河野滿自己開發拍子Birmingham 77,使其更適合快攻,這支拍子在一篇網路上討論桌球用品銘器的專文中有詳細論述。以下引用原文:
<Birmingham 77 ( TSP, since 1977, 日幣4500圓)
世界制霸河野滿選手參與設計之究極前陣速攻用五夾直板
77年世乒賽男單冠軍河野滿選手除了球技好,也有相當的設計才能,
這支球拍就是他的代表作。和河野滿的究極前陣速攻打法一樣,這支板子
的設計目標也是為配合這種打法的需求。球拍很輕,形狀也適合近臺快攻。
在歐洲的力量及中國的速度等要求之間,這支球拍做了折衷的處理。
廠商的話:本球拍是依據77年世界冠軍河野滿選手的設計圖製成,獨特的
「茄子型」拍面,重量非常輕,適合高速揮動。
球店的話:這支板子很薄,70g左右而已,所以很適合近臺兩面正反手轉換
攻擊,變化的推球也很容易使出,特別是對抽球很容易推回去。
顧客的話:減力推很好用,而且攻擊的球感也有。這支拍子很容易施展出
球路上的變化。
小兒科的話:據說這支板子臺灣沒進貨,大家憑想像過過乾癮吧。什麼茄子狀,明明就是圓拍嘛。
* 百曉生的話 :這支球拍多年前由唐橋與千里達共同進口,由於太輕又太薄,
打顆粒的人口又不多,漸漸淡出江湖,台灣的老選手,
都參照這支拍型(茄子狀)來修改自己的球拍,小兒科因球齡太短,不知其中原由(小兒科歹勢啦)後來河野滿的徒弟糠種拿這支球拍稱霸過日本球壇.>
這篇論述有幾個重點:
第一,什麼是究極前陣速攻?如果比較河野滿和金琦澤(1988漢城奧運銀牌得主)的打法,河野滿的打法更具有全面性攻擊的霸氣,在近台一輪猛攻,絕少退台,反手打歪,並且主動快速移位,很少連續以反手回球,正手長短左右均是扣殺,其扣殺質量相當高,節奏變化豐富,對手是不得已被逼到遠台接球,不像金琦澤一味高速處理,所以其同隊隊友劉南奎可能因為熟悉其套路及打球節奏,所以最後勝出奪得該屆奧運金牌。河/金二人打法之差異在球拍的性能上就已決定一切,金琦澤使用著名的閃光五號(日中號-SP)貼BTY-IMIPARTIAL,閃光五號是一把極難控制的快速拍,它的球速超過大部分的纖維加料拍,要它來打小球隨便輕挑一板都很大門,所以在處理過渡球時,乾脆打快一點,不是太轉的下旋球乾脆直接加力推或輕巴回去,要想輕切一板或快撥,常會打出高球,讓對方有機可乘。又因拍子太快,只能調整膠皮性能,用IMPARTIAL這片顆粒味不重的全能型顆粒膠皮作為緩衝,這一組合很中庸,打起球來沒多大特色,只快,不轉,不歪、不沉、不飄、不賊,老實講不太像在打顆粒拍,偶爾還可以抽弧圈球。所以金琦澤和其同國的玄靜和都用快速移位及超穩定回球,等對方失誤來贏球。在高手對決時這便不是前陣速攻,而是前陣速守。像中國著名選手陳新華絕不能將其歸類為防守型打法,他是削球主戰攻擊型,以強攻聞名的南韓選手劉南奎與之對戦時,都落得處於挨打的守態。桌球並不是裝的一臉狠相、動作狂野或打法暴力凶狠就叫攻擊型打法,真正的攻擊型選手反而必須保持完全冷靜、專注。所以這究極前陣速攻的意思即是讓選手永遠、完全的處於攻擊狀態,連回個短球都讓對方不得不救球,而對方奮力一博的強攻球,則輕撥一板到對手防範不及之處。有點類似獨孤九劍的劍意,攻敵之不得不救。在令狐沖對戰黑白子這一章節中有相當精采的論述。但河野滿所設計的這一拍子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第二,(茄子狀)適合近台快攻?一般認為圓形球拍較適合近台快攻,如閃光五號(日中號-SP)和中國式直拍。直拍拍型眾所週知有角型、角丸型及丸型三種基本分類,角型力臂最長適合抽球攻擊,角丸型拍面大小折衷可抽可殺,丸型拍面沒有稜角檯面球處理時比較不容易觸檯。茄子型是角丸型的變種,其拍肩較窄拍尾放大,看起來像日本茄子或是西洋梨的形狀。這種拍型手指頭握拍較鬆較靈活,不須研磨拍肩就很合手,容易將拍面調整到合適的角度,但也較握不住所以拍子不能重。拍子重量輕又薄速度會上不來,加大拍尾可以提高速度及尾勁。配合使用高速顆粒膠皮(河野滿使用經典的TSP-SPECTOL),這樣慢拍加快皮的組合攻守兼具,連續攻擊穩定性好過快拍加慢皮的組合。所以河野滿於比賽中那種自信滿滿的攻擊狀態不管對中國的快還是歐洲的轉,都能從容以待不急不徐的攻擊,使得對手瑞典本格森或中國郭耀華、粱戈亮等一級好手都變成防守型球員。這茄子型球拍在速攻殺球時的確比圓形拍來的趁手。比較起來中國式直拍就像是玄鐵重劍,尤其是早期中國球拍製作技術較不精良,球拍重量都很嚇人。如下圖所示江加良用拍:老順風606,重死了,雖然很好打但很累人,揮動的靈活性明顯不便。
老順風606(照片引用自唐橋桌球)
若說獨孤九劍比之中國式直拍之於玄鐵重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日式直拍檜單板就像獨孤求敗墓中四劍中的青鋼利劍<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刀板兩面反貼膠皮弧圈攻擊的拍子,便是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而這茄子型的短顆專用拍就像是那把腐朽的木劍<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這樣的說法,我想一定會引發網友及球友們一陣口誅筆伐,但請先息怒,在下無任何冒犯之意,這是指個人在悟劍過程的經歷與用具,並非什麼拍子是最好最強的無意義之爭。如果一般人手持木劍大概只有挨揍的份,但對獨孤求敗來講,重劍或軟劍卻只會妨礙其出招的靈活度。這點在令狐沖與東方不敗交手時的劣勢可見一斑,相對於手持三尺青鋒的令狐沖,只用繡花針迎敵的東方不敗就靈活得多了。置人與死地並不須重砍一劍或大劈一刀,輕描淡寫的在人身大穴輕刺一下就完事了。就像在球場上重扣、狂抽好幾板球都不見得贏球,而不經意的觸網或擦邊球卻更要命。所以,輕、薄、靈活成了河野滿設計此拍時的重點。
第三、在歐洲的力量及中國的速度等要求之間,這支球拍做了折衷的處理?早期歐洲球拍的設計都是以發揮弧圈球最大旋轉度為主軸,不論球拍的速度多快都保持了相當的持球感,在日本碳纖維球拍被批評不咬球的時代,STIGA的第一代碳纖拍咬球感便較一般日製純木拍為佳。更遑論其經典的五夾拍ALLROUND CLASSIC,這拍重抽一板時的威力至今無人能出其右,球質超重。旋轉與速度配合得天衣無縫,手感奇佳。只是國內選手多半受體型限制,發力及咬球習慣不同於歐洲選手,所以這拍在國內並不暢銷,一般只作為初入門時的練習拍,殊不知這拍曾奪得無數冠軍獎牌,ITTF國際桌總網站上的博物館還有專頁介紹。而同時期的中國球拍則因為三板速攻打法的流行,專注於球速的提升,材料使用上多採用椴木、梧桐等硬木或用血膠、透明漆等加強球離板的速度。球拍特色是快、薄、重(四號板除外)觸球時拍身不震動,球拍慣性大加上主動發力的重扣殺,常常一擊必殺,打起來相當有快感。推擋也有力,只是小球處理較難,也因此而開發出許多獨有的檯面球處理技術如:搓、擠、縮板、減力推等小球。而Birmingham 77的設計則是輕薄又咬球卻不是要求尾勁旋轉的那種,拍身震動大,擊球感空洞。那這拍子的折衷設計為何?不論輕、重、高、低旋轉、不轉球,要球每一球都能攻大板球,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但如要達到每次擊球都有攻擊意識,則要求球拍的穩定度高。對球的掌握度高攻球進球率才會提高,最好還能連續進攻。而在被反攻時還能憑藉著優異的球感及足夠的彈力來反反攻。所以在球拍的設計上採用歐洲球拍的基本設計(如:板厚和夾層材料配置),面材則採用日本人習慣的檜木,提供咬球瞬間的良好球感及適當的反彈力。所以這拍的彈性及控球力均介於中國與歐洲之間,它的打法也是折衷於中國的前三板攻擊和歐洲式弧圈之間。在河野滿對班格森的紀錄片中,河野滿的打法就如中國球員打歐式打法一樣,雖是一板一板的扣殺,但打法和落點卻是弧圈打法的特色。在桌球王國雜誌2002年4月號特刊有篇探討河野滿球具的專文,文中詳述河野滿在球具開發歷程上的各種嘗試。為了達到究極速攻的終極目標,各種握拍方式、板型及板材夾層他都試過,最終拍板定案的就是Birmingham 77。
說了半天這跟BTY Peregrine II有啥關係?它就是 TSP Birmingham 77 的蝴蝶仿造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