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軍詳細資料:http://baike.soso.com/v353260.htm
說來話長,開始打顆粒是大三時(1992),而高軍就是當年直板正膠快攻的領軍人物。
關於我那些世界名將球拍、膠皮配置的追求史,高軍算是其中一位,還是特別上當花錢的一位。
因為國內某名店自己也打短顆的老闆告訴我:高軍用的是Stiga CL(BTY Matsushita Pro Model)和TSP Spinpips(BTY charllenger),還有一次他說楊影也是打CL(032),可是當年真用CL打短顆的劉國梁,都才剛破格入選中國國家隊,1995年才展露頭角。知之為知之、不知就不知,這個謊言掩蓋的事實,一直到『國手乒器』http://www.fotop.net/rxng/cntt?page=7,這個網站上高軍球拍的圖片揭曉,高軍那種靈氣十足的推擋+突擊的打法真相才大白於世。
說真的CL打正膠?除了劉國梁和唐鵬外,台面上的選手還滿少見到的。唐鵬和劉國梁用的CL,特性上也不一樣,相對于當時其他七夾板,當年劉國梁用的CL(黑底金字):有影片為証(在11:33處)http://www.youtube.com/watch?v=1r6mfm90hYo,球拍特性上是較屬於弧圈用拍,曾經跟一位學長交換過一把,拿來打正膠咬球較佳,攻球霸氣稍嫌不足,得分主要靠連抽帶殺,少直接扣殺,擊球手感比較帶保險。後來出的劉國梁紀念版CL根本就是來撈錢的,除了拍柄、版型不同、球感很差不說,拔絲很嚴重的低劣品質還賣三千多塊台幣,最是叫我不罵他也難。而當年正膠選手中,如王濤和黃文冠是打第一代咖啡色柄的Avalox P700,江嘉良打順風50、陳龍燦打紅雙喜08、何志文、楊穎用032,這些拍子都是剛性十足,至今少有匹敵者。最誇張的是P700,第一代硬到像鋼板,到第四代的PT777已經軟到像五夾一樣。而高軍的球路怎樣都跟這些拍子搭不上邊。
有大陸網友評論http://tieba.baidu.com/p/2153831694說:相對于打法剛猛無疇如九陽神功的何志文,高軍的球路就像逆練九陽神功。原文節錄如下:
看高军的球,有一点逆练九阳神功的感觉。听说是用YE打正胶吧,也有说用削球板打的,总之是个软板,要归结她的打法,大概要说是直板近台快守型吧。直板的弱点反手变成了她的得分点,加力推,侧挤,切,花样繁多,节奏变化明显,但是相对的,正手也被她极大的弱化了,正如刘伟说的“她的正手只是虚张声势”。
近檯快守?笑死我了,但陳龍燦最近代言了一把世奧得出的快攻龍,該拍體現的精神卻又在某種程度上與高軍的球路不謀而合。而這位在退役之後,居然還能擊敗中國國家隊一線主力:王濤、劉國梁的陳龍燦本人,最近比賽視頻中的打法,居然跟高軍的打法雷同。這且按下不表,先回正題,談談高軍的球拍配置:BTY Matsushita Pro Model+BTY Challenger。
眾所周知的BTY Matsushita Pro Model,松下浩二第一把同名拍,屬於守中帶攻的削球拍,五夾結構、semi-large中大型拍面,性能趨近于全能型球拍,但面材、加力層薄硬、大蕊稍軟的設計與軟五夾並不相同,更多的評論可以參閱其他網友的心得,總之絕對不是真的攻擊拍,掂球時彈性不大,連JUIC Z.Kalinic的彈性都勝過它。但實際擊球時,因為拍面大、力臂長、拍面形變鞭索效應和旋轉的關係,弧圈攻擊速度不下Stiga OC,殺球除了震動稍大外,速度可能比全能拍還快。這些優點高軍全沒用上,她很少打出力量能讓大蕊形變的正手扣殺攻擊,只有運用面材和加力層硬度特色的快撥和快帶。並利用減、吸震的特性,大大的提升她在封擋對方攻球的進球率和推擋時的穩定性,搓球的旋轉變化也相對提高。至於BTY Challenger並不是以球速見長的正膠,球速快的正膠設計通常是顆粒直徑大,斷面不考慮表面花紋時,形狀大致為倒梯形。像友誼802/雙魚820A/大維388B-1等,而以下沈變化見長的顆粒通常是圓筒狀直徑較小,斷面呈方形,如友誼563/大維388c-1等,這張BTY Challenger的斷面很奇特,下半部呈倒梯形,上半部是方形,俗稱寶塔形顆粒,環球889-2也是這種設計但排列方式不同。速度和變化性說好聽的是兼容並蓄,但初學者打來模棱兩可、進階者打來不夠淋漓盡致,但對懂得玩顆粒特性而非一味猛攻的短顆粒高手,這可是塊神奇寶貝。發力與否的虛實變化很大,可以打出近乎長膠的空球,也能攻出激射而出的扣殺,推擋下沈性十足、小提拉很容易,最重要的是擋弧圈和攻弧圈的能力最為特出。
大致上講完了,但您一定有聽沒有懂,因為這裡頭的玄機可大著呢!
桌球是大陸的國球,作為中國國家隊主力戰將,每一位的技、戰術專長都具有時代意義,各自把守著奪金長城上的城樓關卡,高軍這路打法一定也是教練團嘔心瀝血調教而成的。背後一定有其針對性的敵方技術。直拍正膠快攻是一項完全由中國大陸所創造的打法,風光的時期出了很多名將,從容國團、莊則棟、謝賽克、、、一直到技術最高峰的江嘉良、陳龍燦、、、再到處境最艱難的劉國梁、楊影,ITTF國際桌總想方設法地用特殊規則限制顆粒膠皮快攻打法,從球拍兩面異色、無遮擋式發球、顆粒直徑限制到改打大球,表面上是公平的,實則將好處全給了平面膠皮、弧圈形打法。球具的發展也大幅度的調整乘以弧圈球打法為主的設計方向,弧圈球的旋轉和速度的質量上大幅提升,使得情勢呈一面倒的局面,在與平面膠皮弧圈打法的攻防對峙中,顆粒打法看起來好像因為球路下沈怪異而有些許優勢,實則難練難精,尤其碰到以轉制快的打法,時常一籌莫展,只能往以怪制轉的方向走,所以才會出了一大堆講求怪異球路的膠皮。直拍正膠快攻打法的優勢,明顯的是容易使出連珠砲式的扣殺,弱點則是一碰到高質量弧圈球,尤其是側旋狐圈,真叫沒法沒法了。
為了與之對抗,江嘉良時代發展出正手攻弧圈的方式,以小扣殺擊打弧圈球,但打擊點須得打在不轉的所謂『側擊點』上,這項技術是難中之難,除了要求選手的、腕力、腳力之外,能辨別來球旋轉度而打在側擊點上的眼力,更不是尋常人所能做到。而且到了反手,這項技術更是難上加難再加難。而陳龍燦等所使用的高超推擋搓球技術,便成為扳回一局的主力戰術。因為推擋不易產生主動性失誤,用過渡球製造發動突襲的機會取分。然而這些應對方式除了成功率不高之外,還都只能將弧圈球給回回去,無法造成致命性的攻擊力。也因而產生直拍正膠快攻選手急於前三板解決對手的猴急狀態,因為只消讓對手有機會拉加轉或前沖弧圈球,就會勝敗逆轉。常見的一方猛烈扣殺、一方悠閒放高球的對峙就是如此。
相對于平面膠皮,顆粒膠皮的容錯性更低,在要求速度的快攻打法前提下,往往在觸球的一瞬間勝負成敗已分。這對使用者的基本動作更為要求。球感細膩度不足的人,常常誤解打顆粒膠皮就是一味暴打,反而更無法駕馭顆粒膠皮。以躲避球舉例而言,接球動作若順著來球方向後縮緩衝再接,比之雙手伸直硬擋,更不費力、更能加以控制,而成功率更高。前者便是平面膠皮弧圈打法,而後者便是顆粒膠皮快攻打法。高軍的球拍配置和特殊打法,就是為了在快攻打法中加上一點控制和保險,以獲得打相持球時的優勢。這也是高君給一般人的印象:近檯快守型打法。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