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ga OC好不好?這跟志玲姐姐美不美一樣,不管波有多野,都不是你說了算。所以囉!貿然對OC品頭論足,少不了一頓公幹。那發這篇文不是擺明了自己找罵挨? 不會的,要不是磕劈帶記拳,以我的年紀,根本不知道波野不野,飯倒是比較愛一些。
OC的原生種、變種、雜交種所衍生出的球拍,可以說是族繁不及備載,堪稱球拍界第一大家族。使用OC類球拍所獲得的世界冠軍獎牌和選手,更是多到懶得講,乾脆說哪位世界冠軍得主不是會比較快些。這些優秀的成績,在在體現出OC類球拍,在競技中的優勢。是的,競技中的優勢,僅在競技中才有優勢,但這種優勢真的是優勢嗎?
OC,OFFESIVE CLASSIC。依照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攻擊經典的經典攻擊拍。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性能諸元、使用特性以及一般評價,有位兩岸通吃寫評測的專家,寫得很百般聊賴地詳細,雖然在下不甚同意其中某些觀點,但以免被公幹於此便不再贅言。
OC早年原名叫STIGA OFFENSIVE,如下圖: 至於該評測專家說OC的面材是Koto或Limba???KOTO面材倒是見過,Limba?在下才疏學淺,見笑了。在下蹂躪過兩把,一把OC、一把OC CR,看起來都是胡桃木面材。還是說在下眼拙,原來那是Limba染色、披著狼皮的羊?這點,連國外球友也爭執不下,http://mytabletennis.net/forum/forum_posts.asp?TID=59587&title=stiga-offensive-wood-plies,但是桌球的東西,百度比較懂:http://baike.baidu.com/view/3283801.htm,看完就知道了。也就是這種視覺的錯覺,明明是個白美人卻被搞成黑珍珠,還以為她有多強悍,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話說1989年,這個中國國家隊最低谷的一年,恰巧也是瑞典隊最風光5:0完勝中國的巔峰之年。Stiga這個品牌,雖然早個幾年就已經引進到台灣,但因售價委實不低,名聲同銷售況亦普普霧霧,並未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一直到了這光輝的一年,Stiga頂著世界冠軍的光環,開始黃袍加身、光芒四射。這年剛上大一新鮮的我,經常在學校旁的體育用品社串門子。這也是後來把友誼729膠皮市場完全打亂的肇始。因為割包皮技術???不、不、不,是割膠皮技術不錯,設計相關科系嘛!動刀動槍的課程特別多,老闆特別允許我幫忙客人換球拍膠皮。巧遇一位該年剛晉陞為國手的原合庫隊選手,老闆因知道在下愛玩球拍,特地請這位大國手對我曉以大義。至於大國手開示些什麼金科玉律,其實泰半已忘卻。但因為幫他換反手膠皮,所以明明白白地記得:Stiga Offensive Classic + FH:Stiga Taiphoon Gold + BTY Sriver!後來,更自以為聰明,以為弄把更高大上的球拍,就能超越前輩的成就,所以1994年時入手了一把Stiga歷史上最沒人愛的Offensive Evolution + Mark V x 2。那個一鼻子灰的吃足了苦頭和球友們的冷嘲熱諷,絕對超過OC使用者共同的心理創傷?
???+???OC使用者共同的心理創傷?係蝦毀?眾所週知:王勵勤、王大力,是OC最有名的使用者,但在他之前呢?早年看過一場王勵勤對張鈺的比賽,王勵勤因為表現不穩定,也許受到教練團的糾正,該比賽打到一半還哭了起來。嘿!我還看過蔣澎龍對李靜,打到一半兩個都在哭的感人比賽咧!你信不?您別問我這是哪裡看到的比賽,我也忘了在哪看到的,總之是公元兩千年之前網路還沒普及的年代,所以網上肉搜不到任何資料,各位看倌就當在下是天橋底下說書的,當然得說得有血有淚,才能彰顯王大力感悟魚兒向上游的過人努力,版頭都說了是胡說八道嘛,笑笑就罷!
大力當時用啥球拍?不清楚,但不穩定是真的。這是OC的通病,每一板都得大力才打得出質量的設計,這差事還真不是人幹的。請注意:瑞典品牌球拍,但瑞典國家隊無人使用。這是啥意思? 埃里克、林德 Eric Lindh,現任瑞典國家總教練,Offesive Evolution的最有名使用者。大陸球評在提到林德時的評語總是一句:打法兇狠。比較起來,王大力的球風斯文太多了,只能稱之為王給點力或王有些力。視頻中最後Match Point那球,還一板將球打在老瓦頭上,那輸人不輸陣的魯莽啊!這位林德先生的打法,真正叫作狂抽猛送,勇猛程度直逼中國的謝賽克和三國的趙子龍。好想看林德VS謝賽克的比賽,直教張飛打岳飛、關公戰秦瓊,哇哈哈!哇哩咧!這些跟OC有啥關聯? 都說OC面材是Limba或Koto染色,但OE可是貨真價實的胡桃木了吧!好了,面材變硬,力材變成染紅的硬質阿尤斯,那該是更生猛堅挺才是,對吧?錯、錯、錯、默、莫、沫,OE比OC更空、形變更大、更費勁,接發球更吃來球旋轉,所有OC的缺點都被放大,當然OC的優點更是強化到了極致。連小球都很大一門,比不講理打法的法國蓋亭還不講理。
大家都說這是雲杉力材的原罪,是嗎?OE跟OC結構不像,反而跟AE較接近,卻同樣被歸類為OFF等級,難道是Stiga瘋了嗎?Koto面材的OC,結構其實就如同P500,Limba面材的OC,結構其實就如同瓦木。但OC的球感卻與此兩者大異其趣,反而跟OE比較接近,也有人認為跟OE結構改為Limba面材的AAP也滿接近的,這又是為什麼呢?話說林德和阿培爾格倫拉弧圈的方式相當類似,根本就是撞出去的。再回頭看看王大力,咦?好像也是同一種打法。
乒乓的世界裡,用暴力是真的可以解決事情的。一輪猛攻上位的球員真的屢見不鮮,先把氣勢打上來,把對手打矇,誰先措手誰就輸了。在桌球五訣:快、狠、準、變、轉裡,暴力還能打得上台,就已經包含了快、狠、準三項致勝因素。腦筋轉快些、球路刁鑽些,就又有『變』這項決定性勝機。老瓦第一次勝薩姆索諾夫時,就是多用了些暴力突襲,這兩位打法類似的準、變、轉型全能球王,誰暴力些誰就佔先機。OC的設計精神,在於機關算盡的讓使用者無時不刻都能也都得發力。AC的設計理念,則是逼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得加轉打弧圈。CL呢?給我往死裡打就對了。手持CL CR的佳純小妹,真是母夜叉兇巴巴的不可愛啊!
有幸打過據說是從王大力手中硬拗回台彎的DHS WL,KOTO面材的仿OC精品,那個彈而不空的超給力設計,擊球時極大化的放大效應,是補足了OC原來故意放空裝傻的那一塊空間,但已經一點都沒有OC原來的設計精神。除非像森園正崇那種殺到眼紅、瘋了似的攻擊意念,否則還真打不出OC該有的球路。說到這邊,九陰白骨爪與催堅神爪的正邪之別、北冥神功與化功大法的高下立判,突然間令人打個冷顫。各種OC仿製品,其實都各自發展出其獨門殺招,如P500、瓦木、狂飆王、狂飆皓、YEO、玫瑰V、VPS和Intensity,形成劍宗和氣宗的理念分岐。哎!好好一個華山派,變成嘩三派,不久的將來恐怕演變成千層派!這可就好吃了。不,是好玩了。
華山派後山的山洞裡,藏著許多失傳的武功,被人發現後,搞了一個五嶽劍派。五嶽劍派最有名的就是賤法絕倫,有揮劍自宮的、有欺師滅祖的、有同門相殘的、、、。這跟OC類球拍的發展實在太像了。在最早只有劍宗、氣宗之分的時候就是P500和瓦木,P500用Koto面材,表面彈性較大,同時調整阿尤斯大蕊,使之形變較小些卻仍然保有適度的咬球感,彈力稍大、較省力便能出大板球。瓦木用Limba面材,大蕊則調整成形變更大、更咬球,小發力便能打透,加強弧圈球旋轉強度。這兩把經典OC改良拍,名氣有多大、使用者有多少、口碑有多好,實在是三隻小豬都罄竹難書。後來就開始惡搞了,五嶽劍派的傳統劍法之外還饒上了辟邪劍法、獨孤九劍和魔教十長老的怪招!斧鉞鉤叉、刀槍劍戟、拐子流星、、、面材開始五花八門,玫瑰木、玫瑰他老木,黑檀、黃檀、紫檀、止咳化痰、、、也有加Carbon的、ALC、ETC的、、、您一定好奇說:那自宮的是哪一個?吼!不就:岳『不』群、林『平』加上左冷『禪』,看得懂就看得懂,看不懂的人在提醒一下:縮小拍面。自宮嘛!雖然武林稱雄,但會小一點。五嶽劍派合併後的下場是什麼?搞了這麼一大堆風雨之後,反而飄搖到幾乎滅派。
這條線又出現了!難道又有洋蔥?又要哭了嗎?不,是有辣椒。以下的內容將辣到出汗,雖然一樣滿臉濕搭搭。
OC的設計概念是什麼?為什麼還有一把能將經典給革命掉的OE?
攻擊,跟斯斯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斯斯只有兩種,裡面濕濕跟外面濕濕。攻擊可多樣化了,主動攻擊、被動攻擊、前枱攻擊、中枱攻擊、遠枱攻擊、旁敲側擊、背後攻擊、人身攻擊、駭客攻擊、恐怖攻擊、外星人攻擊、、、。OC之所以為攻擊經典,其設計概念當然是以全攻型打法為主,進可攻、退還是攻,跟獨孤九劍一樣,只攻不守,攻擊就是最好的防禦。一般評價嫌棄OC推擋不理想,但OC壓根就不是設計拿來打推擋的,反手拉、帶、彈、打都很順手,就是不好推擋,逼得使用者不攻自破。
困難在於當想法要轉成作法,首當其衝的就是材料物理。要達到理想的全攻擊狀態,不是一味發死力硬衝,更不是無轉圜餘地的死硬材料所能勝任。Koto和Limba是已經千錘百鍊過,觸球初期時的控制力相當上乘的選擇,但這是了無新意、眾所週知的事,阿尤斯大蕊也一樣。比較有爭議的是雲杉力材?所有的口碑和口角都是出自於它,WHY???浪費一些篇幅說說木材特性好了。雲杉力材在球拍裡的樣子像是百步蛇、橫斷面看起來就是一段一段褐色、黃色相間的木頭。這可不是木材本身就長這個樣子,而是雲杉原木經過徑向(masa)刨切的結果,跟檜單的取材方式一樣,紋路都是直紋。
雲杉和檜木在植物界分類上都屬於松柏目,但雲杉是松科,檜木是柏科,都是木紋筆直細密。用在球拍上的特性類似而各有所長。雲杉的高韌度也許是他雀屏中選的原因,但主要是位處北歐的瑞典沒有檜木生產,但都採用直紋!這個東西方聯合不敗的作法可真是雪千尋努力的結果。蛤!直紋就直紋,有什麼特殊的嗎?當然囉!除了檜單、檜夾和OC這層雲杉力材之外,您還看過什麼球拍選材這麼搞過?這種選材方式的特色,在於對來球反作用力的能量衰減較少。黃色、褐色區段的軟硬度相差甚多,像早期黃藍瓦木的選材黃:褐約1:1,而狂飆王、皓系列則黃色部份比例較大。幾乎看不到褐色部分的也有,如Andro Ligna系列和Nittaku與Soulspin合作的meister系列。基本上黃色部分越多越咬球、褐色部分越多越韌彈。要是哪把球拍黃色部份較多卻彈力較大,那是大蕊選材的影響,與雲杉無關,反之亦然。在下曾試打過一把據說是從莊智淵手上抝走的BTY莊木,真正1:1且超級細密,超手感的穩定性,另在下著實重新評價BTY。
扯半天哪裡是重點爆雷處?蛤!您還不懂我的明白喔!OC、OE、AAP這三把性同質異的薄五夾球拍,其打法都適合撞擊式,這不是很怪嗎?薄板單薄發空,應該一撞就觸底了,怎會這三把都沒這個感覺,反而是拉TOPSPIN時才感覺空空如也的打不出速度。AC、YSCC反其道而行,正面撞擊時如裂帛敗絮的垮散感,在拉TOPSPIN時,卻又風馳電掣、開碑裂石。說穿了,這是因應打法不同,依照擊球拍面角度,調整木板應力較強的方向與之對應,以達到最佳擊球效果。不是說手臂揮拍圈個圓就叫弧圈球,而是擊球後所製造的旋轉方向,讓球飛行路徑圓弧化。例如檜單最大擊球力量絕非壓平拍面的TOPSPIN擊球,而是與拍面法線方向平行的正面撞擊後,手臂要畫圓不畫圓都隨意。柳承敏、金澤洙、或一眾老日本直拍高手都會告訴你同樣的故事。
OC已經練到滅絕神功第七重,拍面擊球角度適用範圍很小,OE和AAP則是練到第九重,更極端的適合立著打。要不是現代膠皮發展彈性既大又快,摩擦力又大,用早年的膠皮打來肯定常掉球。大家不是都說OC不適合推擋嗎?當然了壓拍面加上小發力甚至減力縮板,不掉球才有鬼。因為使用條件太嚴苛,所以眾多的OC類球拍都朝向高容錯率調整,而這些調整,當然使得市場接受度增大。人人有功練、有功夫沒懦夫嗎!還是帶上加菲貓面具的鴕鳥心態?碰到斷水流大師兄,哎啊!那個慘啊!阿麗,妳還是別看了。
自從BTY加料拍練成雲飛揚的天蠶功,純木獨孤無敵常被噴得滿臉都是豆花,難怪莫斯拉是日本護國神獸。老朽的OC要怎麼像哥吉拉一樣復活制霸?OC CR就是向哥吉拉學習輻射污染重生法,讓OC曝曬在紫外線之下,一下子功力增加了20%。可是在擊敗嘎美拉、機龍等強敵後,也將市區街屋破壞殆盡,到底感謝也不是、幹醮也不是。多了20%價格丕變,更是抓不著、管不住的兇悍,同樣失去OC原有的精神。
『?????』問號一大堆是吧!王大力還不是打得好好的?孔木、莊木、樊木(VPS)、昕木(Intensity)還不是冠軍獎盃一個接一個的拿。嘿!這就和膠皮的配置有關了。天作之合稱之為佳偶,老少配、高矮配、胖瘦配、黑白配等互補的搭配方式則多是不得已地將就,陰錯陽差的逆練九陽神功,其功力之高、威力之大,就算是中神通也得比中指才能險勝。其實王重陽就是搭配錯誤,都已經九九重陽了還多個一陽指,是要戳哪裡啦!應該搭配林朝英的古墓派郎情妾意劍和玉女心經,方能陰陽調和萬物滋生、、、。喂!十八禁!兒童不宜。OC正手配黏性膠皮、反手配高彈膠皮,實際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蒙古藥方。因為早年Offensive Evolution + Mark V x 2的心得,O字輩球拍打弧圈球,撞擊發力好過摩擦發力,攻擊穩過防守的特性,加上擊打時過人的拍身型變所產生的賊妙詭異弧線,比之後來仿照王大力OC用G888+Nittaku澀性膠皮,球路變得直白木訥,只有催谷至內力頂峰時,才有令人滿意的弧線。明明是強力攻擊拍,卻得出大力才有速度,你要當它是未開封的絕世好劍,儘拿來硬砸硬打也行。但把千里馬當成騾子,其中必定有所誤會。
本來很想聽聽球友不用黏性膠皮配OC的高妙心得,可惜球友的打法還是和貼黏性膠皮如出一轍,都是摩擦式弧圈打法,並非OC原始設計的撞擊式摩擦球路,無法印證在下的論點,有點搔不到癢處,心癢如麻,於是便入手了第三把OC。目前擬配置的膠皮是正手Andro Plaxon 525,反手Nittaku ALHELG,本來也曾建議過愛玩的小球皮球友可以試試。但可能因為這種配法太過於離經叛道、驚世駭俗,所以他不上當,那就老身親自出馬下海。請球友們稍安勿躁,在下先試試,搞不好會慘絕人寰,總之回頭再詳細彙報。
對球拍的追尋,早已過了一味講求速度,愛上層樓不識愁滋味的年代。因為傷病纏身,這不得已的多麽痛的領悟,所以最鼓勵也最推薦球友們,從加料拍回歸AC類allround球拍。但近年來,因為葉問、詠春拳電影的風行,以及對網路上老乒乓比賽視頻的鑽研,突然、、、原來究竟的早知當初何必如此啊!『運動生理學』這個最重要的領域,這二十幾年來完全無所涉獵,恣意揮灑的青春,不但不留白,還留血流汗。早先因為直拍握拍法天限,硬是強拗手指頭去配合球拍,雞眼、變形的手指頭,對畫畫、書法影響甚鉅。扣殺時要命的錯誤抬肘,更是硬生生的折損手腕肌腱和得了網球肘。 改橫拍後因不捨直拍彈擊的爽快,從手肘到手臂外側這幾條肌肉,每次打球後都要痛上幾天。但沒想到最嚴重的禍根,是因為採取了AC類球拍適用的壓低板面摩擦式打法。反手推擋平球時拍面仰角都低於60度,拉前衝弧圈時,更幾乎是75度以上的低平仰角。再臭屁嘛!耍帥是吧!壓低拍面時,從手指頭到連臂肌所有的肌肉都卡卡的,勉力揮擊,只會造成肌肉組織拉傷,尤其早年還不會用腰力時,用整條手臂所有肌肉硬畫出來的弧圈,那個傷啊!
拋掉球拍不管,拿揮拳動作來推理最理想的發力方式,用左右腿重心轉移加上轉腰帶動上半身旋轉,其實手臂都不用發力,就足夠將對手打昏。但一般人誤解的所謂直拳或勾拳,卻反過頭來用拳頭去帶動身體旋轉,甚至揮拳同時還轉動手臂,拳眼由右轉左,增加旋轉的穿透力。這個聽起來很神、看起來很威的動作,其實殺敵沒什麼力道、傷身卻貽害至鉅,誠所謂,誠所謂殺敵八百、自傷一千。葉問電影裡頭打木人樁的劇情觸動了我,能在正確打擊點,確實用腰腿力發力,這種寸勁所傳達出的力量,不但不輸給大幅度揮拳,在動態攻擊中,還具有更多心理與生理的優勢。回到打球上,不管引拍幅度多大,真正擊球時間,就那麼電光石火的片刻。
這又跟OC何關?再講下去,這罈酒的秘密就要給喝晚囉!不管您手上的OC類球拍是劍宗還是氣宗,都誠心邀請您按照上段的方式試試!但最好別用傳統王大力方式配置膠皮,就會發現大力其實是苦力,成為經典其實不用這麼苦。
本篇完、、、待婿,我說志玲妹妹啦!